查看原文
其他

华附人志存高远,成英才知行合一:2019英才计划我校何以收获满满

你打开了  华南师大附中

第667次图文,今年第466篇内容



2019年 英才计划

志存高远,知行合一成英才

华南师大附中获奖喜报



2019年英才计划学科论坛于12月8日圆满结束,这是全国英才汇聚的盛会,根据学生一年以来的综合表现选出前25%的学员参加,入选同学需着正装出席展示一年来参加“英才计划”的收获、体会以及学习成果,并准备8分钟以内的PPT(生物学科除外),学科工作委员会通过布展问辩、PPT答辩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评议,最终评议出前15%的学生为2019年英才计划年度优秀学员。我校共有五人入选(全省共10人),并获得优异的成绩。


\  获奖名单  /


在此,特向以上获奖同学和高二年级表示祝贺!希望同学们能继续坚持科研创新,在各学科领域取得进一步的突破,感谢省英才计划指导团队、中大指导老师团队,及校英才计划导师团队黄靖舒老师、桂鹏老师、杨晓安老师、赵建辉老师、叶信曦老师、刘桦老师、黄秉刚老师一年来的辛勤付出!



关于英才计划


中国科协和教育部自2013年开始共同组织实施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简称“英才计划”),旨在选拔一批品学兼优、学有余力的中学生走进大学,在自然科学基础学科领域的著名科学家指导下参加科学研究、学术研讨和科研实践,使中学生感受名师魅力,体验科研过程,激发科学兴趣,提高创新能力,树立科学志向,进而发现一批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优秀中学生,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输送后备力量,并以此促进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相衔接,建立高校与中学联合发现和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为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不断涌现和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入选广东省首批试点学校后,我校非常重视,立即成立了“中学生英才计划”工作小组,现由分管教学和科技教育的吴青副校长领导,教学处桂鹏副主任统管,学生研究性学习指导组长杨晓安老师、骨干成员黄靖舒老师、谢安娜老师负责日常组织、管理工作。

在认真研究和领会全国和广东省“中学生英才计划”方案后,小组给每一位“英才计划“的学生制定了三年的培养计划,确保在选拔、指导和后期跟踪等工作上给予师资、学习时间、软硬件设备的保证;同时,工作小组依托于年级组进行宣传、选拔、指导等工作,对工作突出的老师和计划活动中表现突出或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给予表彰。

在整个英才计划选拔过程中,小组工作认真规范,提前宣传,让学生和家长详细了解各方面的政策,根据报名情况,会同教学处的原始成绩,并结合年级级长和班主任的意见,按照省英才计划方案中对学生的成绩要求,挑选出基本符合条件的学生。最后通过各学科负责指导老师的单独面试,按照综合成绩的高低顺序,给出推荐名单,保证选拔出的学生不论是学习整体实力,还是学科特长,以及德育考核都是顶尖的。选拔中所有的材料由老师们签名,并建立档案保存,最后选送到省科协的学生名单在年级组宣传栏张榜公示,确保公正、公开。


进入面试后,为了让学生学会与专家沟通,熟悉专业性面试的流程,我们提前组织了一批各学科校内“中学生英才计划”教师对候选学生进行面试,并请“英才计划”优秀学员杨学霖同学为她们做面试指导,让他们熟悉面试过程,争取做到面试时不紧张,确保面试环节表现。

我校专门还成立了英才计划校内指导教师团队,团队成员是由各学科拥有较强的科研实践能力、较高的科学素养和较强的创新精神,并在各项科技创新活动中有过实际指导经验的老师组成。他们在学员选拔、面试环节和大学各项活动以及毕业择校选择中长期给予学生校内指导和跟踪。


英才计划活动贯穿着整个高中学习,通过在大学的学习和研究,逐渐对科学研究活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所选学科特点加深了认识,从而让他们在高考选择专业时有非常大的帮助。


英才计划活动中,优秀学员有机会参与国内外顶尖的学科论坛和活动营,学校积极鼓励学员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这样的机会,并在活动交流中互相学习提高。



我校2018-2019年参加国内外

顶尖学科论坛和夏令营

和冬令营活动


1

2019年6月30日-7月26日,白逸扬同学参加由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举办的“致远夏令营”,认真学习了微积分引论、创新实践课程,选修了“前沿探索实验课”,包括生命科学、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等3个不同领域的9个前沿实践模块。

▲ 第二排右二为白逸扬同学


2

2019年4月12日,陈一苇同学参加2019英才计划物理学科广东调研活动座谈会,作为物理组代表发言

▲ 右二为陈一苇同学


3

2019年7月25至28日,黄靖然参加由香港大学举办的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EM Education活动

▲ 右三为黄靖然同学


4

2019年7月15日至21日,黄徐洋参加了“2019年青少年高校科学营—电子科技大学分营”,被评为优秀营员,并在“人工智能+”无人机飞行竞赛活动中获得一等奖

▲ 前排右一为黄徐洋同学


5

2019年1月27日至1月31日,赖云山参加了2019英才计划“走进计算机世界”冬令营

▲ 前排左三为赖云山同学


6

2019年7月13日至19日,徐思璐参加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第一届全国优秀高中生“生命色彩”夏令营(黑石顶自然保护区)

▲ 前排左一为徐思璐同学


7

2019年7月22日至26日,徐思璐参加2019年“英才计划”化学学科夏令营,并被评为优秀营员

▲ 第二排左六为徐思璐同学


8

2019年7月14日-20日,徐思琦参加2019年“英才计划”生物学科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结构生物学、化学生物学、药物化学”暑期培训班

▲ 第二排右12为徐思琦同学


9

2019年1月,叶耀文参加2019年英才计划“走进计算机世界”冬令营并作为学生代表发言

▲ 左二为叶耀文同学


10

2019年5月7日,叶耀文参加华南理工大学举办的“新人工智能理论与方法”学术报告会


11

2019年8月,叶耀文到美国西雅图参加清华大学GIX全球创新体验营并获“优秀营员”称号


12

2019年7月22日至26日,袁誉珊参加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举办的2019年英才计划化学学科夏令营活动,并被评为优秀营员


13

2019年7月13日至22日,袁誉珊参加了在中山大学举办的广州市“英才计划”暑假特训营

▲ 第三排左三为袁誉珊同学


14

2019年1月26日至2月1日,袁誉珊参加了在中山大学举办的广州市“英才计划”寒假特训营


15

2019年1月26日至1月30日,潘峤鋆参加了在厦门大学举办的2019英才计划物理中大特训营

▲ 第三排左二为潘峤鋆同学


16

2019年7月16日至7月20日,潘峤鋆参加了2019青少年高校科学营

▲ 右一为潘峤鋆同学


17

2019年11月16日,邵柏璋、白逸扬、张政、陈一苇、潘峤鋆、黄徐洋、袁誉珊、徐思璐、黄靖然、赖云山参加了第四届中国人因工程高峰论坛 



经历一年的学习

同学们有许多的感想与体会


陈一苇 | 入选学科:物理

校外导师:中山大学李志兵教授

校内导师:赵建辉


2018年,我通过层层选拔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教育部联合主办的“英才计划”,师从中山大学物理学院李志兵教授,在李老师及其团队的指导下开始了物理学科的学习与研究。回想起这一年的学习,十分感慨,也倍感珍惜。


1. 名师魅力,悉心指导

我的导师李志兵老师是中山大学的教学名师,也是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理论研究室主任,在理论物理、非平衡统计与小量子系统领域颇有建树。他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非常和蔼可亲;但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对我们有细致严格的要求。在李老师这一年的悉心指导下,我完成了“关于耦合相关物理知识的学习”等学习报告和“光学干涉测量流体二维温度场分布数学模型推导与实验验证研究”研究报告,还参与制作了中微子振荡的科普视频,参加了Breakthrough Junior Challenge Prize的国际比赛。通过这一年的学习,我逐渐养成了严谨的学习态度,掌握了科研的基本方法,形成了开阔的科研视野,树立了科技报国的决心。


2. 体验过程,开阔视野

在一年的学习过程中,多次参加研究组组内交流,聆听其他研究人员讲解他们的研究情况,让我们更加清晰科研过程、学习方法和相关专业知识。


参加英才计划物理学科广东调研活动,作为学生代表在座谈会上发言,还向武向平院士请教了转笔的物理学原理,武院士对我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他还鼓励我从身边的现象发现问题,再通过学习科学知识来解决问题,要保持对科研的好奇之心。他的鼓励让我对物理科学进一步产了生浓厚的兴趣。


参加2019全国英才计划物理学科论坛,被评为年度优秀学员,入选ISEF冬令营。这次论坛的评委老师们都是物理学科各个领域的专家,他们在论坛提问过程不断促使我思考——我真的弄明白这个问题了吗?武向平院士还在论坛中鼓励我们保持学习科学、热爱科研的热情,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不断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探索前进,增强了我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坚定了投身科学、献身科研的决心和信心。


3. 树立志向,全面发展

中微子振荡科普视频制作过程中,整个中微子理论体系非常复杂,需要极强的理论物理知识,导师们在指导我们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专业精神和扎实的理论水平,激励我高中期间要认真学习好每一门基础学科。尽管后来视频没能获奖,但是我们绞尽脑汁思考如何能够让中学生理解中微子振荡的相关原理,如何准确、形象地表达微观世界,促进了我们对基础理论的学习。


顶端的物理学习离不开优秀的英语能力,这一点在科研文章查询时就深有体会,大量的优秀论文都是英语撰写,要深入开展科研需要扎实的英语功底。导师们能流利地与外国合作者交流,撰写英文文章,言传身教地对我们的英语学习提出了要求。


4. 感恩培养,感谢指导

“英才计划”是一个系统工程,无论是英才计划组织单位、学科导师、还是附中的领导和老师们,对英才计划的顺利开展都付出了极大的心血,感恩这段时光里的每一位奉献者,是你们让我完成了整个科研学习过程,让我对物理学科有了新的认识,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感谢英才计划,让我结识了来自不同学校的优秀的同学们,收获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友谊。



袁誉珊 | 入选学科:化学

校外导师:中山大学童叶翔教授

校内导师:叶信曦

 

经过遴选程序,我分别入选了国家科技部、教育部联合主办的“英才计划”和广州市教育局主办的“英才计划”,其中参加国家英才计划是化学学科,广州市英才计划是物理学科,两项计划的培养高校均为中山大学。走进岭南最高学府—中山大学,接受浓厚学术氛围的熏陶,师从童叶翔教授、赵福利教授,接受名师面对面的指导,让我深感荣幸,回顾一年来的培养过程,寒假和暑假两个“特训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夏令营以及2019年英才计划化学学科论坛的日日夜夜,点点滴滴,让我感慨良多,也倍感珍惜。


一、学习与科学实践完成情况概述

在英才计划培养期间,我完成《成长日志》共68篇,其中与导师《面谈记录》12篇,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研究性论文1篇,撰写其他论文2篇,查找整理文献综述2篇。完成实验18次,参加寒假、暑假特训营各10天,参加英才计划化学学科全国夏令营活动5天,获得“优秀营员”奖;参加2019年英才计划化学学科论坛,被评为年度优秀学员。研究成果方面,在导师指导下完成题为“Bi3TaO7/Ti3C2 heterojunctions for efficiently enhanced photocatalytic performance for water-borne contaminant removal”的研究论文,参加了丘成桐中学生科学奖,并进入半决赛。


二、领略名师风采,感受名师魅力

我的导师童叶翔教授和赵福利教授均为中山大学卓越名师,初见两位教授及其团队成员,发现导师并没有想象中的严肃,而是一幅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学者形象。通过导师的悉心指导,让我开阔了科学视野,萌发了科学精神,树立了科学报国的理想信念。“英才计划”的学习,让我领略了名师的学术风采,也感受到名师的人格魅力。


三、开阔科学视野,增长学科见识

在“英才计划”学习过程中,我有幸与相关领域的专家教授交流学习,阅读相关专业的文献。在新生拜师仪式和导师分享会活动中,赵福利教授作了题为《追光》的学术讲座,让我对科学知识充满好奇之心,也对科学进一步产了生浓厚的兴趣。


参加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举办的英才计划夏令营活动,聆听名家大师专题报告,与著名科学家面对面交流。有包信和院士,俞书宏、何平笙、罗毅这几位著名教授为我们讲授了化学领域的广阔知识。让我了解到化学前沿,同时也领略了当今世界的顶尖化学名师的风采。走进大学实验室,开展课题实验。在中科大实验室,在导师指导下我亲手操作了饮料中“珍珠”制备及其去除重金属Pb2+的探究实验、阿司匹林的制备及纯度检验实验。中科大严谨的实验启迪了科学的真谛。活动期间还参观了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的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中国科学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的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合肥光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等国家重点实验室及知名化学企业,这又焕起了我为国家科技献身梦想。与优秀学长经验分享交流,学长们与我们分享了他们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的心得与体会,让我受益匪浅。这次活动进一步激发了我的化学兴趣和热情。


“英才计划”这个舞台,向我展现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物理化学世界,似乎闪着星光的无穷宇宙,从哲学到生活,都被严严实实地囊括其中。


四、学习研究方法,体验研究过程

在广州市“英才计划”寒假、暑假共20天的特训营期间,我完成了四次定性实验和四次定量实验。经过这些实验的探索,让我学习了研究方法,开阔了科学视野,拓宽了物理思维,提高了学习能力。使我学会科学实验,学会处理数据,学会分析结果,学会写规范实验报告,学会做海报展示成果。


在中山大学一系列化学实验中,我确定了研究课题“Bi3TaO7/Ti3C2材料的构筑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一个课题的研究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步都有一定的原则、方法和技巧。在这些实验中,我学会一些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体验研究的过程。在导师的指导下,就如何选择研究课题,如何撰写开题报告,如何进行实验,如何进行错误分析,如何撰写研究日记,如何撰写科技论文等进行学习,这些都将为我今后的研究性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化学物理的理论是要人去认真思考的,其并不是被束之高阁的高端概念,我们所探求的课题在实际生活中也可得到相应的运用。要通过观察去了解生活中最习以为常的现象,其魅力在于发现,发现生活中被人忽视的东西。


五、致谢

在“英才计划”培养的这段时光里,我对物理化学学科有了新的认识,能站在新的高度上认识物理化学,更有信心学好物理化学。参加“英才计划”,我仿佛走进了美妙的科学花园,结识了许多优秀的同学,收获了友谊。在此,我要特别感谢“英才计划”的导师们,是他们开启了我对物理化学认知的新大门,给了我前进的方法和勇气。同时也感谢学校和“英才计划”管理办公室老师们的陪伴与照顾。



徐思琦 | 入选学科:生物

校外导师:中山大学彭少麟教授

校内导师:刘桦

 

长大成为一位科学家,特别是一位生物学家,是我从小的梦想。继2018年获得第33届广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之后,科学研究的种子在我心中生根发芽。因此,我在不断地寻求机会,使自己离理想更近一步,而英才计划,被我视作实现理想的一级重要台阶。从入选参加英才计划起,我就励志要成为最优秀、最刻苦的那个人,而经过这一年的培养,我在不断的争取与学习之中,获益良多。    刚刚入选英才计划时,我以学习学术性专业知识为主,提升自己的学科能力。每一个星期我都会去听我们组的组会并认真做笔记,A4纸的活页笔记本我满满做了三四十页,详细地掌握了团队里面每位研究生的实验以及进度,掌握了这个学科许多前沿的知识,更掌握了硕士生博士生们讨论问题时的学术思维和严谨方法;积极参加中山大学生态与进化系列讲座,如植物所郭庆华老师的《关于生态大数据的几点思考》时我会积极去听,拓宽自己的视野;我还在老师的推荐下,看了许许多多生物学科的书,如《恢复生态学导论》、《全球变化,你感受到了吗》、《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等等,在看这些书时,我都认认真真地做笔记,看两三遍还觉得回味无穷,甚至还发现了书本中出错的地方,并与老师讨论,在与老师交流的过程中我受到了很多启迪。


英才计划带给我不仅仅是能力的提升,还给了我实践的平台。在非常熟悉地掌握了老师既定的学术任务后,我远远不满足于知识上单纯的研究,还向老师申请到了去海珠湿地大棚做实验的机会。在那里,我亲身感受到做生物实验的一些基本技能——如何测量植物的株高、观察植物的质量,如何严谨记录实验数据等等,在接近40度的大棚中我做得不亦乐乎,因为它是我自己争取到的实践机会,它吸引了我的兴趣,我倍加珍惜。

紧接着,我又非常荣幸地获得推荐参加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生命中心“结构生物学、化学生物学、药物化学”暑期培训班的机会,这是一个国内外精英云集的项目,我可以与专家们面对面的交流,因此,我决心最大程度地利用这次机会。在培训班开始之前,我满怀激情地预习了这些导师们所研究的专业方面的基础知识。于是,虽然老师们讲的是大学的内容,针对人群也主要是那些大学生哥哥姐姐们,可是我依然能紧跟上老师的思维,记录了许多笔记,收获颇丰。在那里,我学习到,结构生物学的目的是了解物体的机理,进而了解生命的现象,并最终改造生命。这门科学的魅力,在于它的普适性,在于“结构决定性质”的铁律下其基础性意义。我还了解到许多前沿的生物学知识,如镜像生物学、计算生物学、病毒的结构与疫苗、蛋白质大分子人工合成、冷冻电镜技术等等。在夏令营中,导师们以他们专业的知识,清华大学以它前沿的技术使我对生物学更加加深了兴趣,我也尽力以一个优秀的姿态,呈现在夏令营师生面前。在培训过程中,我会在课后积极争取机会与清华大学的老师们请教刚才他们讲授过的问题,我会以12分认真的上课姿态频频取得老师们的关注,我会在学长交流会上以自信的姿态介绍自己的课题方向,我会在小组讨论中非常积极认真地去研究本组的文章……虽然我仅仅只是一个高中生,但是在英才计划举办的这场活动中,我的收获以及我展现的可能并不亚于那些大学生哥哥姐姐们。


我又得荣幸入选参加2019英才计划生物学科论坛,并获得“优秀学员”的光荣称号。在论坛上,我展现了自己设计制作的海报、用流利的中英文向评委们介绍了我的实验成果,获得他们一致好评。


英才计划给了我知识,给了我实践的平台,激发我创造的动力,我积极参加科技活动,并着手进行课题研究,收获颇丰。


(一)参加学校科技节,学校科技节的特等奖。在学校,我积极参加科技节。基于植物色素中有庞大的共轭体系或共轭双键结构,在酸或碱溶液的作用下发生共轭结构改变而变色的原理,我们制作植物指示剂。这场活动中,我充分动用了在英才计划中学会的实验方法、做课题的思路,在进行两个系列的实验探究之后,得出了几种典型变色可利用:1、紫甘蓝+强碱=绿色2、紫甘蓝+强酸=粉红3、山竹皮+强碱=棕色4、火龙果皮+强碱=浅褐色。这些过程中,我带领着其他组员写下了非常严谨的实验报告,并且出色地完成了汇报,实践了自己在英才计划学会的东西,最终获得了学校科技节的特等奖。


(二)开展生物 3D打印植物的可行性以及应用价值研究,完成了一万多字的研究论文。我还学着硕士生、博士生,希望自己能做一个课题。我自己先观察生活,发现问题并提出了十几个可选择的课题方向,在不断与导师探讨过程中,最终确定了自己的课题方向——对生物3D打印植物的探究。为了完成自己的小课题,我学习英才计划的导师,以一种非常严谨的学术思路开展这项研究:首先我看了大量的有关生物3D打印的论文,写下一篇综述。在看这些文章的过程中,我天马行空地提出了科学问题:既然现在都可以生物3D打印心脏了,为什么生物3D打印植物的领域还没有人涉足呢?我可不可以去生物3D打印植物呢?既然心脏都打印出来了,能不能 3D 打印植物?为此,我和我的同学们一起合作,综合工程学、生物学、化学、信息学,从 2 个方面探究了生物 3D 打印植物的可行性以及方法。一方面,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梯度实验,从单纯添加海藻酸钠与氯化钙交联剂、添加增稠剂、添加预交联剂 3 个角度中探索生物墨水的原理并最终找到了适合植物 3D 打印的 2 款生物墨水配方。在改进生物 3D 打印机针头的结构后,我们用自制生物墨水打印出了可以后期添加营养液的模拟植物导管筛管的中空管结构。最终通过植物组织工程培养出海藻细胞悬浮液加入生物墨水中,并采用 CCK-8 法测定了细胞在生物墨水中的成活性,证明了生物 3D 打印植物的可行性。另一方面,我们从产品的角度,设计了一款个性化净化器,通过信息技术建模自主设计结构,自制掺有纳米二氧化钛的 PLA,加入活性炭、空气循环系统用于光催化的紫外 LED 灯并在表面涂上用掺有植物提取液的生物墨水制成的中药涂层,展现了生物 3D 打印植物在产业化过程中的可行性、实用性以及个性化定制的优势。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最终完成了这个课题,并写出了一篇中英文对照版的长达一万字左右的研究课题报告。本研究填补了生物 3D 打印在植物领域的空白,从最低等的藻类植物开始探究,为以后更高等植物的生物 3D 打印提供了研究方法的样板,并证明了生物 3D打印植物的可行性以及应用价值。我对此感到非常自豪,是英才计划培养给我打下了自主开展研究的基础。


最后,在整个英才计划的培养过程中,我最有感受的是那一份责任。我们都知道,无论是参加省英才计划还是这种精英人才的培养项目,都有多少“学霸”凭借着成绩入选,在报名时立下海誓山盟,可是入选后却以学业繁忙为由,不再积极投入。可是我不愿意做这样的人,在成功入选省英才计划后,我一直非常积极投入,而如今,我也收获颇丰。在一年的时间里,我学业与英才计划相兼顾,学习上挺进了全级前十,共撰写了53篇成长日志。长远一点看,长大之后,当我如果真能成为一名科学工作者时,我一定会牢记在英才计划这里学会担当的那份责任,像我的导师一样拥有着家国情怀,凭借自己的科学知识,努力为国家、为社会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英才计划即将结束,可是我的科学探索之旅将永远不会结束。感谢英才计划为我带来的能力,给我搭建的实践平台,给我创造的机会和自信。感谢科协的老师、感谢我的导师彭少麟教授及其团队的所有老师、感谢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老师们以及给予我帮助的其他老师们!在未来,我也会担当好这份英才计划付予我的重任,在梦想的道路上、在科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叶耀文 | 入选学科:计算机

校外导师:中山大学杜云飞教授

校内导师:黄秉刚


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计算机科学。但在自学的漫长过程中,我总在专业、学术的外缘徘徊。如“人工智能”方面,我只是接触到了冰山一角,而没有将其原理技术研究透彻。高一时带着学习前沿计算机技术,为自己的未来做准备的初心,我加入了英才计划。英才计划从此便成为了我拓宽视野的望远镜,这座连接中学与高校的学习桥梁接下来为我所带来的影响,远远超出了预料。


与导师第一次见面,他便让我和其他学员一一分享自己的梦想。正如习近平所说,长征胜利启示我们: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没有牢不可破的理想信念,没有崇高理想信念的有力支撑,要取得长征胜利是不可想象的。在学术上,亦是如此。英才计划给自己搭建了平台,但接下来要走的每一步路,还是得靠自己,导师只能作为一位引路人。唯有简单自己的理想与目标,才能踏稳每一步路,才能啃得下学术研究的硬骨头。


到了高二,我的文化课的学习任务越来越重,留给课外科学研究的时间也越来越少。想要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做好科学研究,就需要牺牲平时其他同学所拥有的很多娱乐时间,需要我永远保持主动,保持自己的好奇心。如果没有主动性与好奇心,不自己上网查阅资料,阅读各类书籍和论文,积极与导师和研究生师兄交流,许多在高中阶段学不到的内容是绝不可能了解到的。而目前我们学习的内容,也都是已有的科研成果。若不抓紧自主进行学习,只会给未来留下更多重担,让自己离学术攻坚的前线越来越远。这种自主学习,往往很容易出现效率低、效果差的现象。唯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多向导师与研究生师兄提问,找准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缜密地搭建知识网络,一丝不苟地看清每个细节,学一点懂一点,才能提高自学的效率,做到学之有效。


转眼间,我在英才计划的道路上已经走过了一个又一个里程碑。在这期间,我得到了高校的高端学术资源,和大学教授深入交流,在教授、研究生的指导下和其他同学一同讨论,一同研究,一同进步。我也越来越感受到,计算机科学技术是提升我们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武器,是推动人类发展的动力源泉。《蜘蛛侠》中有一句广为人知的话:“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作为英才计划培养对象,我深知:我们就是中国的未来。我们现在走的每一步,都将影响着这个社会、这个国家将来能以多快的速度向前奔跑。能够在导师的带领下于中学就开始进行科学研究,我既感到无比自豪,也了解到把握住自己的社会责任、有远大抱负与担当之使命。培养过程中我一直在做的,就是尽力地去汲取知识,真真切切去珍惜这次机会。因为英才计划就像是命运赐予我的一面风帆,它引领我乘着探索的船在科技与创新的征途上,更快地前进,更好地前进,往英才的方向前进!



赖云山 | 入选学科:计算机

校外导师:中山大学马啸教授

校内导师:黄秉刚

 

一转眼一年的时间就过去了,还记得高一那个懵懂的自己曾信誓旦旦的说,想做科研,想在高中做出一个属于自己的项目来。于是我跟英才计划的故事也就此开始。学校初选的晋级名单没有我,但我没有放弃,还在找老师交流着项目的选题,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位同学突发的退出,老师让我及时补位我遍得到了这个机会。之后的笔试和面试也奇迹般的过关斩将一路向前。真的开始没有想过自己能走这么远,几天前结束的计算机全国论坛,我拿到了前15%的优秀学生,也算是对我这一年多努力的认可了。


说一说我自己,我不是竞赛党,没有很好的基础,但英才计划对于每一个小白而言,绝对是你肯努力就会有巨大收获与进步的平台。这一年多,无数次的熬夜爆肝写程序写论文做实验,无数次的失败得不到想要的数据结果,有时间甚至让人怀疑,我是不是选错了。但这或许就是科研的魅力,当你有一天真正的征服了那片属于你的知识领地,你回头看看曾经艰苦绝望的路,也许这就叫值得。


高手如云的英才论坛。折磨人的安排,无数个小时的煎熬等待,猝不及防的答辩抽签,还有突如其来的闭卷考试......没有经历过参加一个论坛十二点多睡六点多多就起,也就是英才冬令营和论坛给了我这个出门参加活动还起的比在学校早的机会了。其实笔试挺友好的,面试嘛……可能导师也挺疲惫的,感觉兴趣不大。其实说实话就是,英才计划整个期间,导师能给到我们的帮助并不太多,都是建设性意见,关键还是靠自己吧。不得不说等候答辩的阶梯室真的很压抑,让人很紧张,答辩个人认为表现的一般,但我尽力了。答辩的时候就是偌大的会议室五双来自院士们的眼睛盯着你,其实在他们眼里我们做的都是小儿科,也不要妄想你能做出什么高大上的东西,更不要拿你爸妈的文章上去讲,因为是不是你做的教授们一眼就知道了。所以参加英才计划,不要抱着过分的功利心,也不要有过强的目的性。他能让你走进大学校园,走进研究生实验室,接触一些前沿科技,最重要的还是教你实验探究的思维,做实验的方法。这只是个开始,而对我来说,这场梦一般的学术旅行,能走到这么远,很大运气,但也少不了努力吧。总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发挥出来让你在属于自己的人生舞台上发光发热,累到不行的时候闭上眼做个梦,醒来继续肝,梦就在你眼前了。


▌来源:教学处  校英才计划指导小组

▌编辑:卫嘉瑜


相关链接:


征集聚清故事 | 欢迎亲们赐稿

信箱:hf_tougao@163.com



公众号ID:hsfzgd

欢迎关注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